长庆油田

长庆油田是中国石油的地区分公司,总部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成立于1970年,主营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及伴生资源的勘探、开发、生产、储运和销售等业务,工作区域横跨陕甘宁蒙晋5省(区),勘探开发面积20万平方公里,是目前国内第一大油气田。

1970年长庆油田会战指挥部成立,1983年更名为长庆石油勘探局,1999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将原长庆石油勘探局核心业务剥离,通过重组改制成立长庆石油勘探局和长庆油田公司。2008年按照中国石油集约化管理、专业化重组、一体化发展的要求,长庆油田公司与长庆石油勘探局整合,长庆石油勘探局钻井、井下等业务整建制划转川庆钻探公司。公司现有采油单位13个、采气单位10个、输油单位3个以及其他科研、生产辅助单位,用工总量7万余人。油田所属单位党组织关系分别隶属于甘肃、宁夏和陕西。

长庆油田工作区域鄂尔多斯盆地油气资源丰富,是我国第二大含油气盆地。油气藏地质条件复杂,具有低渗、低压、低丰度的特征,勘探开发难度大。油区点多线长面广,北部是荒原大漠,南部是黄土高原,生产管理和现场组织难度大。五十年来,长庆油田肩负“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崇高使命,传承解放军精神延安精神,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打造了一支长庆石油铁军,探索形成了先进的油气勘探开发技术系列,打造了独具特色的长庆“磨刀石”文化品牌。

近年来,长庆油田新增油气探明储量占中国石油新增储量的一半以上,目前已发现并成功开发油田33个、气田13个。2013年油气当量突破5000万吨,并连续七年保持稳产。截至2020年8月,已累计向国家贡献石油3.8亿吨、天然气4536亿立方米,折合当量7.433亿吨。2019年长庆油田生产原油2416万吨,生产天然气412.5亿立方米,油气当量达到5703万吨,成为目前我国天然气产量最高、油气产量当量最高的油气田。西气东输、陕京线等10条主干线在长庆交汇,是我国天然气的中心枢纽,承担着向京津冀、周边省区等40多个大中城市供气任务。连续多年营业收入、利润、经济增加值(EVA)等指标排名中国石油首位,确保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站在新起点,长庆油田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力提升国内勘探开发力度的重要批示精神,按照集团公司各项工作部署要求,制定了二次加快发展战略规划。规划到2025年原油产量达到2800万吨,天然气产量达到450亿立方米,油气当量突破6300万吨。同时,长庆油田制定了党的建设、资源勘探、油气开发、发展效益、改革创新、安全环保、共建共享等七个方面高质量发展工作要求,确保油田始终保持国内油气产量领先地位,企业规模总量、质量效益、创新能力、价值贡献全面进入国际同行业前列。


《坚定文化自信  彰显文化力量  打造长庆特色“磨刀石”文化品牌》

长庆油田是中国石油的地区分公司,成立于1970年,总部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主营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及伴生气资源的勘探、开发、生产、储运等销售等业务,是21世纪以来中国发展最快的油气田,也是目前中国第一大油气田。
 
1970年10月12日,国务院、中央军委确定由兰州军区负责组成陕甘宁地区石油会战指挥部,随着祖国一声号令,两万多名解放军指战员、复转军人和来自玉门、新疆、江汉等油田的8000多名石油人,迅速集结鄂尔多斯盆地,拉开了长庆油田勘探开发的序幕。50年来,几代长庆人扎根祖国大西北,矢志建设大油田,在一次次挑战中打磨锤炼,在一代代人中传承创新,锤炼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长庆“磨刀石”文化,打造了推动企业攻坚克难、行稳致远的核心竞争力,走出了一条文化强企、产业报国之路。近10年来,长庆油田新增油气储量占中国石油新增储量的一半以上,连续7年保持5000万吨以上稳产,如今,长庆油田每年生产的石油占全国产量的1/8,每年生产的天然气占全国产量的1/4,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先后获得了“品牌文化建设十大典范组织”“全国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厚植根基,做特色文化的创造者

长庆油田结合历史传承,融合自然禀赋,吸纳地域风俗,打造了具有鲜明特色的长庆“磨刀石”文化,打造了助推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强大文化软实力。
“磨刀石”文化有深厚的底蕴。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最早发现、命名和开发石油的地方。早在西汉王莽时期,盆地就有“高奴出脂水之说”。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鄜延境内有石油”,这是中国人第一次为这种黑色粘稠液体命名,沿用至今。1905年,清政府在陕西延长创办了“延长石油官厂”,1907年,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延1井”诞生于此。鄂尔多斯盆地,是石油文化和中国石油工业的肇始之地,而长庆油田就在这片土地上成长、壮大,长庆文化就在这里萌芽、积淀。从第一次发现石油、第一次命名石油,到建成中国第一大油气田,跨越几千年的历史,是长庆文化最深厚的底蕴。

“磨刀石”文化有成长的沃土。长庆油田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勘探开发面积20万平方公里,在长庆油田的版图上,黄土高原苍茫厚重,大漠草原浩瀚辽阔,黄河奔流而过,长城横贯其中。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独特的人文风俗,东有天地绝唱的信天游,西有悠远绵长的古兰经,南有连天擂响的安塞腰鼓,北有逐草而聚的蒙古包,黄河文化、草原文化等鲜明的地域文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滋养,让长庆文化海纳百川、兼容并蓄,成为了长庆文化的成长沃土。
磨刀石”文化有清晰的基因。文化总是由历史积淀、价值传承和文化变革而成。追根溯源,长庆文化有着清晰的历史基因。长庆地处陕甘宁革命老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等革命老区文化,使成长发展在这片土地上的长庆人拥有了立足高原、扎根荒漠的意志和情怀。长庆石油会战之初,以“铁人”王进喜的师傅王化兰为代表的“老石油”们,将“三老四严”“四个一样”为核心的石油传统文化融入了长庆文化基因,培育了长庆人热爱祖国、献身石油的崇高品格。作为长庆石油会战的主力,2万多名解放军指战员和复转军人,给长庆文化注入了解放军崇高的使命感、“一切行动听指挥”的忠诚、钢一般的意志和铁一般的纪律。这三种文化传承交融,积淀形成了长庆文化的精神内核和价值基石。

“磨刀石”文化有鲜明的符号。长庆油田是世界典型的“三低”油气藏,曾被外国专家断定为没有开采价值的边际油田,地下油气储层致密坚硬,被称为“磨刀石”,长庆的油气开发也被形象地称为“磨刀石里榨油”“干毛巾里挤水”,长庆人就是在这样的“磨刀石”上建成了中国最大的油气田。“磨刀石”是长庆油田独特的自然禀赋,长庆人攻克了磨刀石,磨刀石成就了长庆油田,也成为长庆文化的最鲜明具象象征。磨刀石致密,象征着长庆油气层的坚韧细紧;磨刀石刚硬,衬托出长庆人的铁骨铮铮,遇强更强;磨刀石厚重,寓意长庆文化的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磨刀石”文化有自信的底气。文化自信带动企业发展,企业发展又滋养文化生长。半个世纪以来,长庆人秉持“奉献能源、创造和谐”的企业宗旨,“在磨刀石上闹革命,在低渗透中铸丰碑”,克服自然条件的艰苦和自然禀赋的不足,在祖国西部建起了一座重要的能源战略接替基地。2009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来到长庆油田调研,对长庆油田提出了“创和谐典范,建西部大庆”的殷切希望。如今,长庆油田是中国产量最高的油气田,中我国最大的天然气枢纽中心,拥有最领先的超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开发了中国最大的整装气田,建成了国内最大的页岩油开发区。2020年,长庆油田年产油气当量将突破6000万吨,创造中国油气产量历史新记录。按照长庆油田二次加快发展战略规划,到2025年,长庆油田年产油气当量将达到6300万吨。五十年发展历程中,“磨刀石”文化始终是长庆快速崛起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而长庆人攻坚克难、拼搏进取的精神,和长庆油田一流的发展业绩也成为了长庆文化最深厚的底气。

守正出新,做先进文化的引领者

国有企业是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坚定支持者、率先落实者、重要推动者,尤其是石油行业,与共和国同呼吸共命运。长庆油田作为国有企业骨干力量和国家重要能源接替基地,有责任、有义务、有能力引领先进文化的建设。

一、把握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

1. 坚守文化政治底色。长庆油田始终坚持和加强党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领导,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作为文化建设的独特优势和重要资源,把牢了文化发展的思想之舵,筑牢了文化建设的根和魂。迈入新的时期,长庆油田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组织“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成果交流大会”“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报告会”,探索形成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三位一体”学习机制、“1+4+1”督导模式,多次邀请中央党校、石油英模、红旗渠精神报告团走进长庆,公司党委领导班子集体前往梁家河和南梁革命根据地接受红色教育,不断坚定理想信念,涵养政治生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主导权和主动权,制定了《长庆油田公司党委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长庆油田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部门职责分工》等制度措施,建立了从无到有,从单一到系统的意识形态工作体系。持续强化意识形态工作责任传导,将各类文化宣传阵地纳入意识形态管理范围,组织签订《文化阵地意识形态责任书》,培育了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坚强队伍,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意识形态工作态势,不断指引长庆文化前进方向,让文化建设的旗帜更加鲜明,道路更加坚定。
2. 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文化建设的工作主线,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全体干部员工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强化教育引导,在基层班站和集中生活区实现24字全覆盖,利用世界读书日、清明节等重要节庆日纪念日,开展全民阅读、网祭英烈等活动。培育时代新人,选树命名6批“感动长庆·道德楷模”,推出“员工眼中的好员工”等核心价值观实践典范,“背着母亲守单井”的长庆员工杨孝兴感动中石油,开展“讲身边故事,树价值典范”主题故事讲述,2部微电影获中宣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微电影大赛二等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入干部员工生产生活和精神世界。加强制度保障,制定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管理办法和考核细则,明确油田三级文明单位创建标准和程序,创建工作有序开展,15个单位被授予全国文明单位和省级文明单位称号,油区文明程度和员工文明素养得到显著提升。
3. 大力弘扬石油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坚决做好新时代石油精神、石油文化的坚定追随者、全新阐释者、卓越领跑者,推动“磨刀石”精神成为石油精神在鄂尔多斯盆地的全新实践。 长庆油田“油气并举”“创业维艰”两条文化线路成为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石油精神教育路线。开设“石油精神”网络专题,制作石油精神标准课件,集中培训3000多名新入厂员工、党支部书记、班站长,传播实践石油精神的骨干队伍不断扩大。积淀形成了一批体现石油精神的鲜活成果,开展石油精神故事创作、评比,组织石油精神“五行诗”大赛,成为近年来长庆油田参与范围最广、参赛作品最多、投票数量最大的文学主题活动,杨义兴、陈思杨参加“石油精神”论坛,组织“石油精神,工匠品质”故事大赛,激励广大员工争做石油精神传承者、践行者、创新者。

二、构建先进的文化建设体系

文化品牌建设既要有深厚的精神底蕴,也要有科学的管理体系。长庆油田通过多年实践,吸纳融合先进经验做法,创新构建了先进的文化建设体系,确保了文化建设的先进性、实用性和高效性。

1. 构建科学的建设体系。用科学的建设体系始终保持文化建设的“先进性”。不断在实践中探索,构建形成了 “价值引导、理念实践、教育示范、成效测评”四位一体的文化建设体系。坚持用“价值引导”高举精神旗帜,用宏伟目标鼓舞士气、凝聚队伍;通过“理念实践”让理念落地生根,内化为员工职业素养;通过“教育示范”让长庆文化看得见,感受得到,打造员工队伍传承文化、感悟发展的有效平台;通过“成效测评”确保了企业文化建设的方向和成效,实现了“有好的观念指引、有好的方法改进、有好的机制坚持,有好的成果分享”的文化建设路径,让文化在实践中完善创新,在创新中验证改进,始终保持文化建设的时代性、先进性,被著名企业文化专家贾春峰评价为“体现了企业文化的产生、发展、开花、结果的全过程,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科学方法”。

2. 培育牢固的文化基础。注重建设牢固的文化建设基础,保持文化建设的“稳定性”。明确要求将企业文化纳入各项日常培训,在全油田抽调文化骨干培训产生企业文化师、文化测评师并下发正式聘任证书,不断抓大文化建设骨干队伍。制定下发了《长庆油田文化阵地管理实施办法》《长庆油田企业文化建设成效测评管理办法》《长庆油田宣传思想企业年文化工作考核办法》,让企业建设有章可循、有规可依。总结历年企业文化建设过程,形成了《长庆企业文化词典》等文化文献资料,下发《长庆企业文化手册》等文化科普读物,定期出版《长庆企业文化》《长庆文学》等期刊杂志,固化形成了包括长庆文化理念、文化品牌、代表人物、典型格言、经典故事、文化名片、长庆之最、长庆金曲八个方面的长庆文化核心内容。

3. 创新有效的实践路径。突出企业文化的管理属性,注重发挥企业文化的管理职能,推动文化落地生根,始终保持文化建设的“实用性”。创新推行“行为文化”建设,明确了“企业文化=共同的价值理念+共同的行为方式”的文化定义,将企业文化建设关注点聚焦在“员工行为”上,将文化建设这个大命题细化为可操作的方法,引入戴明“PDCA循环工作法”、施乐公司的“LUTI学习模式”等科学的实践工具,把抽象文化理念变成具体工作观念,用优秀方法实践工作观念,推动企业文化从“怎么说”到“怎么做”转变,让企业倡导的文化理念转变为全体员工良好行为习惯和职业素养。构建了包括安全、环保、廉洁、科研等方面的专项子文化架构,梳理形成专项文化理念和时间工具包,推动文化理念融入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真正让企业文化落地生根、融心见行,让企业文化建设产生“看得见”“摸得着”的效果。

4. 创建高效的推进机制。推动文化建设标准化管理,实现企业文化建设的“高效性”。创新推进“文化要素”标准化管理,将长庆文化中沉淀下来的、被建设实践检验有效的理念、规范、准则、方法、工具、载体等,从要素内涵、工作要求、表述形式等方面固化下来,形成了公司、厂、作业区三个层面的12项文化建设要素,让“文化要素”成为文化建设的重点,让“标准化”成为文化建设的规范,实现了文化建设方向一致、整体统一、主题突出,最大限度避免人事更替、人为因素对文化建设带来的负面影响,实现文化建设的简约有效推进。制定了《长庆油田领导干部联系点办法》,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定期检查指导联系点文化建设情况,发挥文化建设“关键少数人”的作用,提高全员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度和参与度。

三、丰富文化创新的方法路径

时代在变,环境在变,战略在变,企业文化也要应时应势而变。长庆油田始终遵循企业文化建设规律,坚持文化建设与时代同行,与发展同步,始终保持文化建设的创新活力。

1. 文化内涵的创新。坚持对文化建设成果进行梳理、扬弃、升华,启动为期两年的“西部大庆文化同行”系统工程,对历年长庆文化进行“再总结、再提炼、再提升”,开展《新时期长庆企业文化创新研究》课题研究,获得中国石油政研成果一等奖。多次组织油田文化骨干开展长庆“磨刀石”精神座谈讨论,挖掘丰富新时期“磨刀石”精神时代内涵。组织开展长庆企业文化建设网络问卷调查,参与人员近4万人。与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开展“磨刀石”文化交流,借助高端智库、汇聚全员智慧为长庆文化谋方向、定策略

2. 文化传播的创新。新的时期,随着干部员工的年轻话、思想的多元和媒体技术的更新迭代,传统的文化说教方式面临巨大冲击。长庆油田创新文化传播方式方法,每两年举办一次“长庆油田理念实践案例大赛”,挖掘和培育有价值、接地气的文化案例,文化案例《弘扬石油文化优良传统,助力长庆油田持续稳产》,入选中宣部国资委《新时代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案例选编》,是全国唯一入选该书的石油企业文化案例,文化故事《“磨刀石”与中国产量最高的油气田》被评为30个“中国企业品牌经典故事”。构筑多层级、多种类新媒体矩阵,实现全媒体共享、跨媒体联动、多媒介传播,在抖音、喜马拉雅、微博等主流平台开设官方账号,让文化变得“有声有色”,把“我们想说的”变成“员工想听的”,建成长庆新媒体矩阵群,成员超过40家,“长庆油田”官微粉丝近突破15万,“两微一端”总阅读量突破500万次,位居中国石油新媒体影响力综合排名前列。每年举办阵地开放日、媒体开放日,邀请高校、政府、人大代表、媒体记者走进长庆,向社会及公众宣传展示长庆文化。

3. 文化载体的创新。在吸引力、使用率、影响力上下功夫,发挥文化载体教育示范作用,利用H5、VR等数字化技术开展数字化阵地建设,将文化阵地搬到网络上,推动长庆“磨刀石”精神登录中国石油大学《中外石油文化》慕课课程,降低运行成本、扩大受众范围。推进文化阵地共建共享,充分利用革命老区红色资源,在甘肃庆阳、陕西延安多个革命旧址挂牌成立企业精神教育基地,与地方政府共同建立中国石油首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首个企地党建联盟基地。在与荷兰壳牌公司合作开发的长北区块、与道达尔合作开发的苏南区块,积极践行“引进来、走出去”国际化战略,吸纳外国公司严格的HSE管理文化、国际油公司文化,融汇形成长庆油田长北安全文化,成为整个中国石油乃至中国企业安全文化标杆。

四、打造文化品牌的窗口名片

树立品牌意识,着力打造长庆“磨刀石”文化品牌。

1. 选树先进模范榜样。让文化人格化、有形化,让榜样成为文化的“代言人”。在急难险重中选先进、在重大工程中树典型,培育宣传“中国石油榜样”系列典型,开展“用员工名字命名”活动,评选六批“感动长庆”先进典型人物,提炼形成“西部大庆四大系列英模”,推出全国劳动模范刘玲玲、十九大代表杨义兴等一大批叫得响、过得硬的先进典型。产生了一批在石油行业甚至在全国叫得响的模范人物,先后产生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5人,获得“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13人,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70余人,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7人,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6人,30余个基层单位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青年文明号”等荣誉。

2. 打造文化活动品牌。积极组织开展各类文化主题活动,推动文化故事化、形象化,让文化接地气、有温度。打造形成了“听.见磨刀石”故事巡讲、“家庭故事会”“我身边的最美员工”等故事讲述活动品牌,整理形成书籍《长庆经典故事》,让身边的人讲身边的事,让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让企业文化不断向一线、向基层延伸。引导个单位常态化开展“道德讲堂”活动,通过设置醒目活动标识,营造活动庄重的仪式感,让员工得到文化熏陶和道德滋养。总结形成了一批具有长庆特色的文化格言,“垮的是困难,不垮的永远是石油人的意志”“只要用心,就能做好 ”“只有荒凉的环境,没有荒凉的人生”“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负重、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创造”等“长庆格言”广为传颂。

3. 建设文化阵地窗口。集中优势资源,打造长庆文化阵地亮点,构建了长庆油田展览馆和延安、陇东、宁夏、苏里格四大片区展览馆的“两级展馆布局”,建成了13个石油精神教育基地,打造“油气并举”“创业维艰”两条文化线路,被纳入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石油精神教育路线,“庆1井”“将军楼”被评为中央企业工业文化遗产。位于安塞油田的长庆好汉坡享誉油田内外,延安干部学院、西安石油大学等把它列为社会教学实践基地,每年接待参观者近万人,在油田内外竖起了 “好汉坡”的鲜红旗帜,成为长庆“磨刀石”文化创业基因的生动诠释。原中石油总经理王涛爬上好汉坡后感慨地说:“作为一名老石油,这一生有两个地方让我感动,一个是塔克拉玛干,一个是长庆油田”,并亲笔题写“安塞油田出好汉,好汉坡陕甘宁好汉多”诗句。

五、繁荣文化艺术的发展创作

大力支持油田文化艺术事业发展,坚持用艺术将长庆文化写出来、唱出来、演出来,大力培养油田文化艺术人才,集中力量创作了一批影视、文学、曲艺等文化精品,先后4人荣获“中华铁人文学奖”,200多部作品获省部级以上荣誉。《高高山上一个人》《那道嫣红那条路》等一批微电影斩获国内外大奖,电影《搭秋千的人》登录国内院线。组织作家创作了《在鄂尔多斯盆地上》《西部绝唱》《血燃烧》等一批饱含油味的文学作品,编印完成《画说西部大庆》《西部大长庆》《西部放歌》等文化产品,开展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年文学作品创作大赛、摄影展等活动,完成“磨刀石上的石油梦”等文艺节目创编、展演工作,长庆艺术团多次登上央视和国际文化交流的舞台。加强文艺人才队伍培养,推荐2名油田青年作家分别参加第八次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和鲁迅文学院第36届高研班,着手建立文艺专业人才库,逐步形成领军人才领衔、专业骨干为主、文艺爱好者为辅、全员参与的文艺创作氛围。

务本求实,做文化强企的践行者

文化只有与管理紧密结合才能转化为企业竞争力,文化理念的宣贯只有回归到企业各项管理中才具有生命力,长庆油田坚持知行合一,推动文化融入油田发展各方面,凝聚了推动发展的磅礴动力,打造企业发展的文化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一、用文化引领战略目标

长庆文化建设始终秉承“能源报国”的责任与使命,将油田发展与国家繁荣富强紧紧相连,用文化引领发展,积极践行国家发展战略方针,让文化建设成为企业发展的“导航灯”。

上世纪70年代,在国家“加强三线建设”“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下,长庆人“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在陇东大地轰轰烈烈打响了“三大战役”“五路会战”,创造了“跑步上陇东”“三顶帐篷搭个窝,三块石头支口锅”“吃压裂饭,过压裂年,唱压裂歌”等一系列英雄壮举。发展路上,随着国家“稳定东部,发展西部”能源战略决策实施,长庆油田大力推进油气并举,2003年年产油气当量突破1000万吨大关,成为当时中国石油第四大油气田、第二大气区。2009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长庆,对长庆油田提出了“建西部大庆、创和谐典范”的殷切希望。长庆全体干部员工发扬“攻坚啃硬、拼搏进取”的“磨刀石”精神,克服重重困难,全面加快增储上产步伐,连续5年新增油气产量当量超过500万吨,2013年突破油气当量5000万吨,在鄂尔多斯盆地如期建成了西部大庆。近年来,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大力弘扬石油精神”“加大国内油气勘探开发”重要指示精神,提炼形成新时期长庆油田“不甘人后,永争第一”的队伍作风,在连续7年实现5000万吨稳产基础上,进一步制定了油田二次加快发展战略,保持油田发展箭头向上,到2020年油田当量将突破6000万吨历史大关,到2025年将达到6300万吨。

二、用文化凝聚发展合力

坚持用文化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文化激发企业发展活力,凝聚发展合力,增强发展动力,让文化建设成为企业发展的“压舱石”。

着重抓好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等持续举办干部培训班,完善党委工作制度和议事规则,推动两级党委中心组学在前、走在先。学习组织中坚持“讲出大局观、讲出新要求、讲出真感情”,多次邀请中央党校、石油英模报告团走进长庆,讲透讲清党的政策方针和理论创新,讲好讲活党管思想、抓大局、带队伍典型做法,提升引领科学发展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坚持开展“形势、目标、任务、责任”主题教育活动,坚持一年确定一个主题,相继开展“新起点提质增效、新实践创先争优”“树形象争做表率,聚人心共渡难关”等主题教育,推动公司战略目标深入人心,干事创业热情得到激发,思想文化优势转化成了澎湃动力和发展实力。大力传承弘扬石油精神,高扬信念之帆,补足精神之钙,连续举办“石油精神工匠品质”故事讲述大赛、“石油精神说”等活动,把几万个“我”凝聚成“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实践共享理念,连续三年实施七大惠民工程,不断优化一线员工工作生活条件,完善升级数字化管理,改善夫妻分居、子女上学等问题,不断优化一线员工工作生活条件,广大员工不仅“喝上了净化水,吃上了热乎饭,洗上了热水澡”,还“用上了水冲厕、住上了标准间,连上了无线网”大力开展家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推行柔性管理、自主管理,把一个个山间小站变成了温馨家园,员工成为共享理念的最大受益者,争做石油精神传承者、企业发展主人翁,实现了“油田发展我进步”的双赢。

三、用文化破解发展难题

坚决打破文化建设和中心工作“两张皮”的现象,用文化思维指导工作、解决问题,切实发挥文化建设在提高岗位工作质量、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增强队伍凝聚力等方面的作用,让文化建设成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传家宝”。

从2003年开始,长庆油田10年之内油气产量从1000万吨增长到5000万吨,面对“大干快上”的发展模式带来了基础管理与生产规模的不匹配,工作没有标准、有标准不执行或标准太低的问题,在全油田培育“尊崇标准的工作文化”,提出“工作=尊崇标准+持续改进”的理念,指导基层单位运用PDCA(计划、执行、检查、改进)循环工作法等工具,在岗位工作中践行理念,使“尊崇标准+持续改进”的理念真正体现到员工岗位工作上,让尊崇标准成为全员的自觉行为。面对人人创新的氛围没有形成,小改革、小发明的创新潜力没有被挖掘,广大基层操作员工、生产辅助单位、后勤单位的创新潜力没有被激发的问题,经过研判分析,在全油田针对性开展创新文化建设,提出“一点一滴的改进就是创新”理念,倡导全体员工立足岗位工作,通过点滴改进实现精益求精,让“一点一滴的改进就是创新”的理念真正体现到了员工的行为上,形成了全员创新、处处创新、主动创新的浓厚氛围,真正体现了“文化增效”。针对员工劳动技能单一、综合素质不足带来的生产效率低、用工紧张等问题,创新提出“经验共享的学习文化”理念,倡导向“最好的学习”“经验共享”,主动发现岗位工作存在的问题,积极在油田内外寻找解决同类问题的最好做法,在岗位工作中加以运用和改进,形成成果经验并分享,有效提升了员工的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油田的发展,面对油气资源劣质化不断增高的问题,长庆人用石油精神、磨刀石精神激发创新意识,攻克了“三低”油气藏,推动了企业新发展。持续完善适应长庆特点的主体技术、特色技术和建设模式,《5000万吨级特低渗透—致密油气田勘探开发与重大理论技术创新》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陇东油区,智能巡检机器人正式上岗,实现站内五大区域、215个点位全覆盖智能巡检,油田智能化进一步普及。在苏里格,无人机开始进行野外巡检,频次和效率大幅度提升。在华庆油田,白409示范区工厂化作业、集群式大井组布井完钻,74口井仅占用两个井场,刷新了国内最大采油平台开发井数组合新纪录。

四、用文化提升企业形象

坚持油气增产、文化增辉,用优秀的企业文化引领企业形象提升,增加企业的影响力、认可度和美誉度,对内凝聚起品牌信仰,对外展示出良好形象,让文化建设成为中国第一大油气田“王冠上的明珠”。

连续三年深入开展企业文化“基础年、深化年、提升年”活动,全员开展“四个诠释”等岗位主题实践活动,深入推进重塑形象八项工作,塑造了忠诚担当、风清气正、守法合规、稳健和谐的企业形象。

积极践行“奉献能源、创造和谐”的企业宗旨,发挥油气产业辐射作用,全面融入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战略,构建了国内最大的油气产业链集群,助推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老区脱贫攻坚。在甘肃南梁镇革命老区,有七分之一常驻人口参与到了长庆油田井场看护、后勤服务中来,实现了企地共同发展。在陕北油区,石油人坚持17年助学山区儿童,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红工衣老师”。在西安,宝石花志愿者公益服务中心多年向西藏、青海等边远山区捐赠衣物文具,资助贫困学生,“宝石花爱心超市”等已成为响当当的石油志愿品牌。

坚持绿色发展,大力推进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在延安饮用水源地无偿关闭了107口依法合规开发的油水井,创建了国家级绿色矿山;在长庆银川燕鸽湖基地,红嘴鸥连续九年来到这里作客,人与动物和谐相处成为塞上江南的一道美丽风景;在毛乌素,气田开发实现废水、废气、固体废物100%规范化处置,助推沙漠变绿洲,2019年NASA卫星资料图片公布后,“中国环保成绩”获得全世界网友点赞。坚持防污治霾,累计向北京、西安等40多个大中城市供气4200多亿方,减少碳排放近6亿吨,为打赢“蓝天保卫战”提供了有力支撑,实现了企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站在五十年的新起点,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长庆油田将坚持出油、出气、出精神、出文化,坚持大油田有大样子,大企业有大文化,用特色文化建设助推中国第一大油气田行稳致远!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

本会新闻|中外企业文化峰会|学术论坛与班组论坛|民营文化论坛|传媒与品牌年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1778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980          技术支持:北京网站建设原创先锋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