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第四次工业革命,打造企业文化新引擎,全面推进我国企业改革深化和战略转型

——2016中外企业文化南宁峰会综述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测评中心主任刘三彰/撰稿

      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广西投资集团协办的“深入推进企业文化创新 迎接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外企业文化2016南宁峰会”于2016年11月12日至14日在南宁举办。峰会围绕贯彻中央关于企业改革转型、中国制造2025等精神,分析新一轮工业革命中我国企业发展带来的挑战与机遇,研讨创新企业文化的思路、方法、模式,总结推广新时期企业转型发展的典型经验。来自全国各地的660名中外企业代表参加了会议。

      国家工信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广西自治区国资委等有关方面的领导或负责同志莅临峰会指导,中国社科院、中国政法大学、《中国日报》海外版等机构的学者阐述学术观点,广西投资集团、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浙江吉利控股集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信息研究院等企业代表交流经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大企业及下属单位代表参加峰会。

      与会代表普遍认为,本届峰会是中外企业文化研讨交流的一次盛会,全国优秀企业家和企业文化工作者代表相聚南宁,深刻分析第四次工业革命中我国企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深入研讨如何把握新的重大战略机遇、推动我国企业实现弯道超车,如何突破思维瓶颈、推动中国企业创新转型,如何构筑中国企业文化软实力、努力成为全球企业新典范。与会代表一致反映,我们要弘扬长征精神,不忘初心、坚定信心,拥抱第四次工业革命,在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的新长征路上阔步前行,全面推动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的创新企业文化,进一步促进中国企业大发展大提升,为“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的实现做出新贡献。


      一、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新挑战新机遇

      经济学家林毅夫认为,“以大数据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给我国的弯道超车提供了一个历史机遇。但像过去的工业革命一样,在推动生产力水平提高、物质丰富的同时,这次革命也给个人以及整体的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的发展带来新的挑战”。第四次工业革命正迎面而来,中国、中国企业和中国的企业文化将面临怎样的挑战和机遇?

 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七大挑战

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孟凡驰教授指出,第四次工业革命对我国的挑战总的概括有七大方面。

一是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一次数字化、智能化、系统化的革命,要求企业必须建设立体化的持续创新的文化。第三次工业革命也有数字化,但不系统化,也非颠覆性的思维。第四次工业革命对传统思维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要求企业必须做到立体化的持续创新的文化。不创新就得死,所以企业必须要重塑业务,持续创新的立体化和多元化。因此今后企业要用兼容并包的思维注重从整体层面思考和系统性的创新,而不是把创新碎片化,也不是单一化的创新。

二是第四次工业革命主张赋权于民,并以人为本。克劳斯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一书中指出,最后一切归结于人,文化和价值观,也就是坚定了我们一个信念,就是说这次第四次工业革命,虽然说技术化程度、现代化程度等都很高,但它还是根本上以文化为核心、以人为本的一种革命。

三是第四次工业革命通过推动智能工厂,实现虚拟技术和实体生产体系的协作。第四次工业革命中核心部分就是工业4.0这种制造标准的推行,要通过智能工厂的发展,实现虚拟技术和实体生产体系的协作。要实现产品生产的彻底定制化和新的运营模式,在经营上、管理上新的应用模式,在产品上实行彻底的定制化,就要求企业必须加大精益文化和个性化的打造。像中交一航局做港珠澳大桥等一批企业,这是中国人骄傲,但中国企业必须都这样做,才能在世界立于不败之地。我们要和世界接轨,抓住产业革命机会,实现2025和4.0的对接,还必须重视规范化的建设。

四是第四次工业革命倡导的是共享经济,突破建立大数据平台,分享产品,分享资产使用权,分享服务。像滴滴打车等这些新形式,大部分都是分享商品、分享服务、分享使用权利,共享经济的特点是注重使用权而非所有权,但求我所用,不求我所有。这就要求强化社会诚信文化和协作文化。协同创新是第四次工业革命核心的特征之一,“一带一路”是达成共享经济的一个重大举措。要寻求文化共识,倡导共享共赢理念和协作文化,才能够真正在一带一路中分享盛宴。

五是第四次工业革命是硬实力比较优势逐渐退却,对软实力弱小的将形成重大冲击。硬实力退却的标志像廉价劳动力的优势,低成本优势,地缘优势都在退却。必须发展我们的软实力,包括文化的包容性、领导力的提升、创新能力的加强,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的更新。

六是第四次工业革命可能导致赢者通吃,加剧不平等的情况,减降低企业和社会的凝聚力,加剧企业的不安定和社会的动荡,要求企业和国家必须建立新的共同价值观和共同行为准则,让第四次工业革命成为所有人的机遇。

七是第四次工业革命加快了企业全球化的速度,也加大世界文化的均质化进程。所谓均质化进程,各国有各国不同的文化,也有相同的文化,这种相同的文化程度越来越高,影响越来越广,大家接受的程度越来越深,文化越来越均质化。这种均质化进程造成文化多元化的相互借鉴吸收,为世界做贡献成为一个重要任务。因此,建立文化为中心的发展方式已成为各国的追求,而且这种多元一体的文化已经成为一种必然。

 孟凡驰教授指出,第四次工业革命很可能引发世界范围内文化复兴,相当于18世纪欧洲文艺复兴一样,这一场运动在中国可能造成文化上很大的变局。在此过程中,我们应该勇敢的吸收国际上的文化财富,成为我们自己的财富,才是明智的选择。而且我们自己也应该为国际文化做出我们的文化贡献。中国应借此机会使文化走向世界,文化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实力,最能使中国立于世界民族之列。

国有企业面临重大机遇

  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副巡视员金思宇指出,西方国家主导的前三次工业革命分别实现了机械化、电气化和自动化,中国是追赶者。第四次工业革命以智能化、信息化为核心,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产业革命将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前所未有的动力,彻底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重塑未来的经济格局。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现代工业体系,在世界制造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高速公路、移动通讯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在推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作为国之重器的国企发挥了顶梁柱的作用。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重要的历史机遇,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积极应对,超前谋划,敢于担当,勇于创新,依据“十三五”规划,大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进一步增强创新能力体系和支撑体系的建设。

  第四次工业革命要求企业提升格局

      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中国社科院原文化中心主任李德顺提出,第四次工业革命总体上是资源侧的革命,与中央提出的供给侧革命在精神实质上有相通之处。人类在征服自然开发资源做了这么多年之后,现在已经到了极限,再这么下去发展就不可持续了,而且我们人类在地球上生存都会受到威胁,怎么走出这个死结,现在最重要的是找到一条新的开发和使用资源的路子、方向,转变资源思维方式资源实践的方式,用新的资源代替老的资源。在如何理解资源的构成,资源的价值,利用资源的路径和方式,以及保护资源,让资源的可持续性生存和发展等方面,整个人类的思想价值观念现在出现了一个新的变革迹象。要有一个大的广义的工业革命,不仅仅涉及到制造业,涉及到全部生产和服务领域,不仅涉及到全部生产领域,还和人的日常生活领域融为一体,总体上考虑绿色工业革命怎么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我们要有大生态、大绿色的整体观念。企业必须重新反思,企业的生存、企业的地位和企业的命运,企业的存在方式,扩展自身权利和责任。要站在地球上全人类的高度才能有胸怀,把自己放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沿,并且放在事业的前沿,才能真正朝着保护资源环境、实现绿色发展的方向前进。


      二、打造推动企业转型提升的新文化引擎

      科学管理之父泰勒曾指出科学管理是一场深刻的“心理革命”。第四次工业革命也是如此,企业要实现转型升级,就必须变革思想理念,打造与之相适应的企业文化新引擎。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理事长胡平对企业提出新的期望。

  企业文化转型提升的八大任务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理事长、福建省原省长、原商业部部长、原国务院特区办主任胡平在开幕式讲话指出,当前企业文化建设面临八大任务:

      一是要倡导创新文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甚至于奔小康、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也要创新,这方面的创新是很多的。中国经济处在世界的第二位,这也是一种创新的成果,有的创新是在经济活动创造的,比如双十一的促销,今年的双十一成果已经超过了美国黑色星期五,所以各个方面都需要树立创新创业的意识,这是永无止境的。

      二是促进文化与科技、经济融合,促进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融合。我们的文化经济是两张皮,文化是文化,经济是经济,而西方资本主义从萌芽开始就把文化经济连成一体了,我们要解决文化与经济、科技的融合问题。同时中国要走出去,我们不是像资本主义一样占领你,我们竞争的结果是和谐,你赢了我也赢了,应该达到这样的境界。

      第三针对生态问题培育生态文化。在生态问题上,任务非常重,很多跟企业有关,汽车尾气的排放是主要问题,这就跟产品质量有关。还有土壤污染、水源污染等生态问题,如果我们的企业文化不把生态文明作为自己的目标的话,我们的企业发展就很可悲了,这是我说的生态文化。

      第四是培育品牌文化,我们的工业企业的产品品牌文化意识开始树立起来了,但是跟西方品牌文化的认识可能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开始在世界上有一点点地位了,但是很多西方的老牌企业不断在淘汰我们。品牌文化不是做个广告或者做个标志就解决了,品牌文化要真正扎根到产品里。

      第五是解决话语权的问题,我们的企业要走向世界,我们的标准是西方定的,我们没有参与权,我们缺乏话语权了,这说明要在国际竞争中能够参与制定标准,这是我们最高的境界。

      第六是需要重视产品的营销,现在营销的手段很多,比如互联网+,在家里面可以买全球,但是也有很多问题,而发展的空间很大。营销文化怎么倡导,我们产品制造的时候应该有这个意识,也知道这个产品不是永恒的,销售一段时间以后应该有变化,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第七是解决企业的人的问题。企业的人的在企业文化中要摆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现在的销售环节弄虚作假,诈骗天天有,我们从产品开始,人的文化首先要树立起来,你的产品是做什么,是为人民服务的,还是捞钱的。从制造者和销售者都有人的问题,企业本身应该把它摆在重要的位置上。

      第八个是塑造企业家文化。企业家要有带头作用,现在要实现改革创新,比如马云变成了搞网络销售的强人了,企业家做什么,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带动什么样的趋势,这是很重要的。我们的企业家应该人人是善人,广义的善人,要有社会担当意识,给社会做贡献,企业家才能站住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新时期企业要重视文化支撑和文化引领
      广西投资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冯柳江提出,中国正走向世界,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不仅面临一系列的经济指标的挑战,更主要的还是要重视文化的挑战,推进文化支撑技术创新、文化引领企业改革发展。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中国企业走出国门进入“一带一路”周边国家,不仅是经济行为,也是文化行为,文化软实力才是决定企业能否成功,进入融合“一带一路”周边国家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广投集团在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注重独特性、传统性、互惠性,自觉发挥文化引领的融合作用,促进企业与当地的文化和经济的融合柔性发展。此外,我们的产品和服务如果缺乏文化内涵的支撑,必然是空虚而毫无竞争力,因此企业要做大做强就必须建立企业盈利目标之上的完整的文化体系,不断加大创新力度,致力于打造有竞争力的文化品牌,提高品牌的知名度。

      中国制造业迫切需要发展工业文化

   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主任罗民指出,文化的多元化决定了工业化的多元化。一个国家能否成为制造强国其文化特质往往具有决定性影响。受到数千年的农耕文化影响,我们的从业人员具有封闭保守,追求短时效应,做事不够精细的农耕文化特征。近几十年的工业化转型过程中,出现了投机取巧、急功近利等浮躁之风,产品质量和安全问题时有发生。去年国务院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首次提出了培育有中国特色的制造文化,制造业必须把技术发展的刚性推动与文化力量的柔性支撑并驾齐驱,不仅要提高产业规模、技术水平,还要注重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二是塑造国家工业新形象。通过增强工业科技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核心关键技术,提高工业产品的质量和服务水平,强化品牌建设,改变代工厂的形象。三是大力发展工业文化产业,用工业文化产品培育和传播中国工业文明。四是树立工业价值观,提高工业文化素养。加强技能培训的同时,大力加强价值观培育,继承和创新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让更多年轻人专心专注钻研技能,努力使我国成为技能人才的强国。


      三、以创新思维引领企业转型升级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华锐提出,“第四次工业革命最本质的内涵和特征就是三个共同:第一是人性本质的共同聚焦,第二是人类命运的共同探索,第三是人类需求的共同创新。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国是观望者、旁观者,第二次工业革命我们是落后者,第三次工业革命我们是追赶者,但是到了第四次工业革命我们应该是起跑者,最终成为冲刺者。”

      观念变革引领企业改革发展

  广西农行副行长、工会主席江武成说,广西农行的两次历史经验表明,企业的发展和改革离不开观念转变、理念提升和战略变革。他说,2000年广西农行在广西市场排名第3位,2003年就成为了广西的龙头老大,雄踞第一,与文化和战略有关,我们当时提出“卧薪尝胆、奋起直追、争当第一”。2014年广西农银经历了十几年来最为困难的时期,无论是从队伍上还是经营上都出现了比较大的问题,企业从原来盈利60多亿一下子变成了亏损几个亿,直到今年才恢复到20多亿的盈利。其间经历了理念、战略的变革和革新,才引领企业用一年多时间脱离了困境。从创新思维来看,以往的案例也充分展示了创新思维的力量。2010年广西许多企业面临倒闭风险,某国有企业也被认定为即将关门,企业被拉闸停电,银行准备抽贷,工资都发不了。然而,我们分析认为这个企业还有潜力。在当地要签批企业倒闭的关键时刻,我们没有固守传统的思维模式,而是用主动创新思维找到新的出路:一方面我去说服市长不要让它倒闭,然后动员九家商业银行给企业注资,说服发改委在电价上给他们一定优惠,另一方面要求这个国企实施裁员、变革经营模式、改进业务流程,还推荐企业成为农行客户的供应商,帮他们打开销路……一系列行动之后,挽救了这家企业的命运,成就了其后续的经营发展,也成就了我们的业务。这个案例启示我们,企业发展到重要关头的时候,创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强心剂或者救命药。

      新时代新使命探索新型科研方式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信息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宋宏介绍: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涉及到整个电子信息领域最全的科技型集团,有47个研究所,过去几十年来为国家安全做了很多贡献。然而2013年集团又成立了信息科学研究院,主要职能是两个核心,前沿性基础性的创新品牌,一个是科技体制的改革。筹备研究院时集团领导给我们定位,研究院不要成为二机关,也不要成为研究所。后来才明白,研究院要成为科技创新协同开放的平台,不是自己招多少人干多少事,而是在方向上做引领,我们能够把集团内部的研究所的专家、国内外的院校及研究机构的高端人才聚拢在一起开展工作。我们定个调子小核心大外围,我们自己人不能太多,但是和我合作的团队或者人才,可能远远超过我们的几十倍。研究院成立后如何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激情就成了一个大课题。过去我们的研究人员每天从军队、政府拿一些项目,干完就完事了。而作为创新平台应当怎么办呢?我们用了新思维,搞创新创业大赛,由内部的年轻同志、学校的老师学生提出创意,请了一百位集团内部的专家作导师来辅导创意,你的创意来了以后专家帮助你们的团队,把你辅导接近一个成熟的技术,再引进投资基金、风险基金支持我们的团队。2014年总决赛的时候,最后有8个项目上了总决赛,当时募集的资金大概7千多万。我们发现很多机制还是不活,为什么?外部的机构对国企投资需要很多审批程序,认为国企不好打交道不愿意投。我们又成立投资公司,后来发现外头的投资基金已经投完了,而且有个项目过了一年以后马上翻了三倍。所以我们成了双创平台,把好的人才好的技术留在我们的体系。

客户导向驱动企业创新发展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党委副书记于金伟说,八局30多年的跨越式发展成就显著,主要是强调三个导向,客户导向、目标导向、创新导向。特别是客户导向,要求我们把管理、服务做到极致,为客户实现价值最大化。目标导向就是把工程打造精品工程技也打造企业品牌,创新导向则是管理创新、科技创新,追求卓越。几年来企业率先推行了绿色施工、绿色建造,在所有项目运用了成本管理、材料管控,以及设计优化,打造了集研发、设计、生产、施工一体的建筑装配式的全产业链。坚持以客户导向、目标导向和创新导向为驱动,八局在许多项目推进智慧建造新模式,数字化、标准化的设计,模块化的生产,比如今年9月在敦煌造的首届丝路文博会,八局联合中建钢构等公司,用了仅仅8个月的时间在一片沙漠上完成了26万平方米的总建筑群和32公里的景观大道,完成了大家认为不可能的任务,也创造了八局的敦煌模式。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赵春福教授认为,中国企业创新首先要下大气力来培育创新文化。一是要培育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人类创造力的核心,创造力首先是从创新思维来的。陶行知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我们的企业家要有这样的思维。二是打造创新环境,在企业发展战略定位上给创新者充分的自由和思想的空间;宽容失败;建立合理的创新的回报机制,让创新者得到合理的回报。三是建立创新战略。四是培育创新队伍,包括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不拘一格用人才,注意培养“破坏性、颠覆性”创新团队。


四、安全是新工业时代的基石

 安全是天。人类工业文明的发展归根结底要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而坚守红线、底线,确保安全生产则是企业面临的最基本的任务。第四次工业革命到来之际,我们如何充分利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为企业安全生产开辟新路径?

用强大的安全文化系统引领安全运营

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杜秀君在发言中介绍,目前北京地铁运营管理15条线路,运营里程460公里,年客运量28.32亿人次。后奥运及“十二五”时期,北京地铁进入了大规模网络化运营的新阶段,公司面临着大客流冲击进一步加剧、运力和运量矛盾更加突出、管理幅度更广、运营组织难度加大等新挑战,针对安全工作标准高、风险大、防范难等新特点,北京地铁大力加强安全文化建设,确立了“以人为本创平安,永远追求零风险”的安全理念和“小问题大影响”等安全工作理念,全面落实“人、机、环、管”四大要素和“治、控、救”三道防线组成的矩阵式安全控制体系。一是持续创新安全理念,建立完善安全文化体系架构,筑牢安全文化之“根”。二是促进安全文化落地深植,建立健全安全文化宣贯体系、管理体系、传播体系,夯实运营管理之“基”。三是加强安全品牌建设,创建安全管控体系品牌、教育基地品牌、“金手柄”品牌、志愿服务品牌,创建安全凝聚员工力量之“魂”。

破解“三难”,让安全文化落地执行

中国烟草总公司重庆市公司副总经理冉幕寿分享了企业破解安全文化“融入主体难、体系构建难、落地执行难”的经验。一是抓住“三结合”,破解安全专项文化融合难的问题。与“三诚”服务品牌结合,使安全浸润为组织内部的基本守则;与“六心工程建设”结合,把安全渗透到服务链的各个环节;与“安全文化阶段”结合,将安全提升到企业战略管理的发展高度。二是厘清四个层次,破解安全文化体系构建难的问题。聚“行动者”之智,构建安全文化理念体系;立“行动者”之则,构建安全制度文化体系;举“行动者”之力,构建安全行为文化体系;铸“行动者”之基,构建安全物质文化体系。三是打造三个平台,破解安全文化转化落地难的问题。打造安全管理信息化平台,实现安全集成管理;打造网上在线学习平台,拓展安全教育培训手段;打造岗位视觉规范平台,强化安全精细精实管理。5年来公司累计投入600余万元,打造集“电子表格、实时提醒、电子地图、预警预测、芯片扫描、数据分析”等功能于一体,具有“基础管理规范化、安全检查远程化、绩效考核自动化、统计分析智能化”和联动车载GPS及视频监控系统为特点的“四化两联动”安全信息化管理系统。

“三零六常九路径”建构立体安全文化体系

 神华神东补连塔煤矿是目前世界第一大单井井工煤矿,井田面积106.43平方公里,可采储量12.64亿吨,核定生产能力2800万吨/年。补连塔煤矿党委书记王德清介绍,补连塔煤矿从2006年开始大力推进安全文化建设,在神东“一主多元”的文化格局下,重点打造了“三零六常九路径”特色安全文化体系,逐步形成上下同欲、知行合一的安全文化。“三零”是指管理零盲区、岗位零隐患、操作零违章的目标;“六常”指常备性安全理念、常规性安全制度、常态性安全活动、常设性安全载体、常抓性执行措施、常用性评估办法的安全文化管理方式;“九路径”则是理念融入、机制建设、员工培训、标杆建设、源头治理、现场执行、亲情管理、氛围营造、检查考核等九个路径。通过加强全方位的安全文化建设,补连塔矿的安全生产取得实效,截止2016年10月底累计安全生产5904天,迈向了安全生产17周年,创造了多项全国第一、世界领先的经济技术指标。


      五、为中国工业梦努力奋斗

      迎接第四次工业革命、实现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工业梦。如何按照中央的要求塑造新时期中国企业的工匠精神,提升中国制造的精益化水平和品牌形象?

 愿中国企业更强更优

 习近平主席在G20杭州峰会讲话指出:“我们清醒认识到,中国经济发展不少领域大而不强、大而不优,长期以来主要依靠资源、资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支撑经济增长和规模扩张的方式已不可持续,中国发展正面临着动力转换、方式转变、结构调整的繁重任务。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是中国发展的迫切要求和必由之路。” G20工业发展投资顾问、杭州G20峰会欧盟国家专家代表欧朦熙对此十分赞同。他说:18世纪末以水和蒸汽为动力的机器生产革命,让不可能变成了可能,这就是工业1.0;20世纪初开始了流水线生产,成本降下来了,这就是工业2.0;20世纪70年代IT和机器开始替代人工,一下子可以生产出更精准的产能,这就是工业3.0;今天的人和物是可以联在同一个平台进行信息交换,这就是工业4.0。工业4.0的工程未来包含了大数据、云计算、网络安全、VR、3D打印、物联网等技术。如果中国企业学习借鉴德国企业的小而优、小而强、高度智能化和绿色生产的经验,中国的2025会超过德国的4.0。

打造新时期工匠精神要完成“两次超越”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党委副书记刘俊华认为,在信息化、工业化的今天,新时期的工匠精神必然面临着两次重要的超越:第一个超越,是人类的创造力对机械的逻辑性的超越,“中国制造2025”依托的是匠人的创造性和艺术性的感性思维,这种感性思维是对机械逻辑思维的超越,并与其完美结合,推动制造水平的进步;第二个超越,是信仰强度和习惯强度的自我超越,掌握一门技术需要不断重复,对技艺的极致追求,需要信仰支撑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个过程是对自我人生境界的超越。他说中交一航局正是凭着“每一次都是第一次”的科学精神、“敢为世界先”的创新精神、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一丝不苟的精益精神铸就了工匠精神,完成了许多创举。例如,在珠港澳大桥建设中,把重达80000吨的沉管在最深45米海底厘米级对接,技术难度可与天宫对接媲美,被誉为桥梁界的珠穆朗玛峰。

从“精益思想”到“精益智造”

 中航工业昌飞集团是我国直升机科研生产基地和航空工业的骨干企业,产品基本覆盖了1吨-13吨所直升机的型号,主要有直8、直10、直11、AC310、AC311、AC313等系列直升机。近年来,昌飞公司直升机新型号研制周期从6年缩短到3年,重大改进改型从3年缩短到1年半,生产能力提升了近3倍,产值和EVA增长了近4倍。昌飞集团企业文化总监余建华提出,昌飞的发展得益于以精益、创新、和谐、幸福为主要内涵的文化建设。特别是在中航工业“敬业诚信、创新超越”集团理念的基础上增加“精益求精、团队快乐”企业理念,从企业实践中提炼出以“精益文化”为核心、涵盖精益、执行力、团队、问题、数据的五大文化特质,确立以“执行第一、表单办事、问题透明、日清日毕、数据说话、持续改善”为主要内容的员工岗位行为准则,把精益思想渗透到实践之中,形成了以动态感知、实时分析、自主决策、准确执行为特征,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的昌飞精益制造模式。


      六、建设“一带一路”,让中国企业造福世界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的崛起、中国企业的全球化,注定要走出一条有别于其他国家的新路。我们相信,秉承和合共赢思维、强调和谐文明的中国企业,将在新的全球化浪潮中写下壮美的篇章,让世界分享中国企业管理的独到经验以及中国产品与服务创造的巨大价值。

一位外籍高管眼中的中国企业

Howard Dale是柳工锐斯塔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柳工欧洲有限公司董事长。他出生于英国,有着30多年工程机械行业工作经验。他说,企业跨文化管理要关注五个问题:一是企业文化;二是战略,就是一个柳工一个战略;三团队建设,一个团队合作共赢;四是公共关系、品牌以及中外文化交流;五是外籍员工的发展。柳工的核心价值观是客户导向、以人为本、品质成就未来、合作创造价值。“我本人作为柳工的一名外籍高管,能够以切身的感受来证明,在业务开展过程中践行我们公司的核心价值观,能够让业务受益。” 比如,2008年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全球工程机械销量急剧下跌,众多经销商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柳工坚守价值观,与经销商患难与共、共度难关,赢得经销商的高度信任,危机过后仅一年柳工的整机出口同比增长80%。再如,柳工印度工厂是中国制造企业在印度建立的第一家工厂,柳工派出优秀的员工前往印度与当地的员工一起工作,他们向印度的员传授工作方法,并在具体工作中推动文化融合,使当地员工逐步接受柳工的工作理念和方法。此外柳工自2012年起对外子公司外籍雇员开展跨文化调查,调查内容共包括4大模块、10个维度,调查结果提交海外子管理层,帮助其开展管理优化并指导外籍员工的专题沟通活动……

跨文化管理的“四化”原则

中远海运集团拥有世界第一的经营船队,综合运力8532万载重吨/1114艘,也是最早一批践行国家“走出去”战略的企业集团,在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600个港口拥有下属机构。中远船务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马智宏分享了中远海运跨文化管理的经验。一是坚持“本土化”运作。只有本土化才有全球化,这是跨国公司普遍做法和经验总结。跨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必须尊重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必须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包容差异,坚持“在撞击中融合、在融合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二是坚持“全球化”思维。坚持“全球化”思维,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吸收西方先进管理经验和外籍管理人员智慧,将文化理念融入各项管理制度、工作标准、考评体系中,构建“战略、管理与文化”三位一体的现代综合管理体系。三是坚持“人本化”理念。跨文化管理的核心是要坚持把企业以人为本与员工以企为家统一起来,要树立“进了企业门,就是企业人”的人文理念,增强外籍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世界眼光、业务精湛、综合素质过硬的国际化人才队伍。四是坚持“公民化”责任。跨国企业必须强调共赢互利、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和高度负责的“公民化”精神。恪守诚信经营,积极为所在国当地社会提供最好的企业运营和产品服务。履行社会责任,推进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工作,参与当地公益和慈善事业,造福当地社会和人民。强化文化传播,提高所在国政府和当地人民对企业的理解和认知,提升企业品牌形象和国际影响,有效融入当地主流社会。

中西企业文化差异与成功企业共性

中国日报海外版高级专家Roger Bradshaw在会上分析了中西管理文化差异。他说,在价值观方面中美文化主要有三个差异:一是西方思维方式更加直接、线性,而东方思维方式更加间接、迂回;二是西方人更好辩、喜欢表达不同见解,东方人则不愿说“不”而是不动声色地拒绝;三是美国人喜欢公开表达,并以自我为中心,而东方人不愿公开表达且喜欢说“我们”。更深入的差异包括:美国人意识形态中依赖规则、法理,而中国人解释规则时则更注重因人因事的变通;西方重视个人的权责、奖惩,而中国则讲集体主义、讲和谐;解决冲突时,西方喜欢使用司法渠道,而东方则倾向“权威人”的介入和调节;西方把失败当成负面表达,就像美国企业很注重短期效益,而东方看得更久远,但德国企业例外,他们讲求慢慢经营发展。他还汇总了西方专家公认的成功企业文化特质:一是要使员工融入企业,有归属感;二是让员工在工作中得到满足感;三是建立组织成员共享的思维方式和感受;四是明确公司目标与愿景;五是重视多元多样。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原副巡视员李世华就“‘一带一路’背景下推进中外企业文化融合”论题进行总结性陈述。第一,中外企业文化融合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搞好跨国企业先进文化建设将会大幅提高“一带一路”战略的安全系数,为“一带一路”战略提供良好的文化支撑。第二,理性识别文化差异,达成彼此文化尊重。第三,充分进行文化沟通,达成彼此文化理解。第四,找到最大公约数,达成彼此文化共识。第五,进行跨文化培训,实现跨文化创新。第六,积极推行社会责任,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做受尊敬的企业公民。


       七、构建“幸福企业”

诚如孟凡持教授所指出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不仅不会忽略人的地位,反而更加重视人的地位,更加强调满足人的需求。本次峰会上,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幸福企业成为一些优秀企业的共鸣。这是中国企业走向成熟、迎接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标志之一。

“元动力”文化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叶万方在峰会上做了题为“激荡企业人气,成就快乐人生”的发言。他说,吉利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创造性地建立了“元动力”文化。“元动力”的“元”是指企业的元气,是企业生命体的力量源泉与核心要素;什么是“元气”?员工的心构成了企业的元气,伤害了员工的心就是伤害了企业的元气。“元动力”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就是要理顺员工的气,凝聚员工的心。元动力文化建设以问题文化为基础,坚定不移地贯彻“发现问题是好事,解决问题是大事,回避问题是蠢事,没有问题是坏事”。吉利人认为成功等于品德乘以能力乘以热情,所以影响企业发展的不是员工的技能问题,而是工作态度和工作意愿的问题。元动力颠覆了传统的管理思想,形成了“领导为员工服务,部门为一线服务,员工考核领导,一线考核部门”的新型管理关系和方式,保障了员工在一线发现问题并通过“问题解决票”反映问题和监督职能部门解决问题的元动力文化实践。例如,每个员工只要进吉利满一年以后就可以去评星级,而评星级有很都办法,不是人力资源部或者你的上级部门去考核评定,而是有个积分制度,比如提了一个合理化建议可以加几分,参加一次培训都可以进行积分的积累,这个是自然而然的积分,而不是某个职能部门给员工考核的,它是公平、公开、公正。每一个星级都有一个分级,星级补贴就可以拿3200元。大家非常看重星级员工评选,它树立了一个全员导向——我要干好我的工作岗位,提高我的技能。

用互联网思维计量员工幸福

交通银行党委宣传部部长、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帅师分享了交行在员工关怀方面的创新做法。他说,2013年交行导入互联网思维,第一家建立了员工健康APP,利用智能手机把全球员工整合凝聚在一个平台上,我们在2013年首先发布了交通银行幸福指数,还有员工团购活动。APP平台上面都是一个个开放的模块,我们建立之初把它开放,而不是一个封闭的内循环,目前上面有星光大道、一键好等等近三十多个模块,我们聚焦于互联网的场景,12个字,吃喝玩乐、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当我们的员工在前方拚命工作的时候,我们党委给员工搭建这样一个平台,使他们在这个12个字场景中都能获得高质量的回报,员工获得的是满满的正能量。健康交行从原来的五型平台打造成八型平台,互动型、专业型、交易型、增值型、生活型、分享型、娱乐型、公益型平台,真正打造知行合一、身心合一、乐惠合一、全网合一的平台,我们对重要客户也要开放,使我们的客户能够在我们满足他金融需求的同时能够享受到员工的最大福祉。在幸福指数发布当中,我们也形成了一张表,通过工作幸福、生活幸福、成长幸福、人极幸福、幸福领导、组织幸福,使员工的幸福感落地,使幸福可以计量,目前该幸福交行发布的机制已经成为战略管理的重要产业链。


        八、适应新时代,创新企业文化建设

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袭来,我们倡导企业以伟大的创新精神做新时代的弄潮儿,赶上下一轮经济腾飞的高速列车。然而,互联网+时代,我们的企业文化建设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提升企业文化的影响力、创造力。

企业文化建设的“四季之法”

近年来,企业广泛探索企业文化建设的方法论,不断取得新的突破。本次峰会上广西投资集团副总裁郭敏分享了企业文化建设的“四季之法”。他提出,企业文化要汲取中国传统文化,尊重自然之道。广投集团积极探索通过文化与自然的融合,把文化宣贯落实好、收到实效。结合北方农耕文化把文化分为四个阶段,以一年的四个季节进行形象命名,命名为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四个阶段。春种是内化于心的过程,把一个阶段或者一个年度的企业文化的工作方案、内容,通过各种方式让员工知晓,能够贯彻到员工的心中。夏长是外化于形的过程,把文化理念通过视觉建设、文化长廊、宣传墙、报刊等各种方式展示宣导出来。秋收指的是固化于制,把企业文化固化起来,形成制度,标准化、规范化。冬藏,一个年度的企业文化工作进行总结、评估、表彰,为新的年度文化工作打造一个新的起点。这样周而复始不断更迭,完全了以后为下一阶段的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提供新的基础。

企业文化建设“三大关键词”

交通银行提出,当今企业文化建设要抓住“三大关键词”——品牌、文化、关怀。在品牌建设中,交行提出“一品五牌”穿透策略,即品牌体系涵盖企业品牌、文化品牌、人物品牌、业务品牌、服务品牌五大方面,企业品牌重高度、文化品牌重态度、业务品牌重角度、服务品牌重温度、人物品牌居于中心。“一品五牌”通过精准的品牌定位、对位及卡位,实现了母品牌及子品牌目标客户的深度融合,达到了“一品五牌”品牌穿透策略的有效落地。文化建设中抓五大体系建设,即:理念体系、行动体系、管理体系、保障体系、宣传体系。员工关怀上形成三部曲,第一是从2000年到2010年明确提出了快乐工作、健康生活、平安退休,第二是2013年提出了双资本推动,各级干部员工在关注经济资本效能提升的同时我们更要关注幸福资本的提升,持续创造国有企业非货币福利。2016年初提出了员工至上、体验至上、分享至上,以员工关爱的理念凝心聚力,最后凝心聚魄,因为员工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当员工体验感到位企业就获得收获。

集团文化落地“七维度”

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党组副书记、副总经理余剑锋的发言材料讲到,重组整合18个月来,集团从七大方面推进集团文化的快速落地,形成集团文化落地“七维度”。一是把握文化与战略的关系,将集团公司使命、愿景、核心价值观等集团文化核心理念作为编制集团公司“十三五”及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重要原则和依据。二是把握文化与管理的关系,把文化制度化作为重要抓手,明确提出了制度生产要把“和”文化匹配作为重要的维度,认真修订和完善各项制度。三是把握文化与品牌的关系,制定了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品牌方案和品牌建设“十三五”规划,建立了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品牌目录,搭建起集团公司品牌架构和品牌体系,明确了品牌建设的工作重点和推进的路线图。四是把握集团文化与宣贯的关系,在“和”文化体系发布不久,组织了由董事长、总经理等领导授课的集团公司领导干部“和”文化培训班,集团领导干部、二级单位班子成员1000多人全部参加。五是把握“和”文化与部门的关系,紧抓部门这个重点和关键开展文化宣贯,推动集团文化与部门直接对接,同时通过安全文化建设和创新文化建设树立起亚文化建设的样本,把和文化向深层推进了一步。六是把握集团文化和所属单位的关系,制订研发了国家电投企业文化管理办法,统一价值理念,统一行为规范,统一视觉形象。七是把握文化与考核的关系,制定研发了国家电投企业文化建设考评管理办法,党组重点部署什么、重点抓什么就集中精力考核什么,集团公司党组对二级单位党组书记的述职评议考核也包括了对企业文化建设情况的考核。


      结束语

      中外企业文化2016南宁峰会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本次峰会,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再一次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以及其严肃认真的态度和权威性,让与会代表充分感受第四次工业革命来了,也再一次呼吁和引领企业界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大力创新企业文化,打造引领中国企业再创辉煌的文化新引擎。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来临之际,我们当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以“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为全国企业亿万干部员工的共同愿景,大力培育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大力树立比肩甚至超越全球领跑者的志气和毅力,推动中国企业铸就全球一流的创新力;大力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推动中国企业登上安全发展、建设平安企业新台阶;大力培育科学务实、精益求精、勇攀高峰的精益思想,推动中国企业完成“品质革命”,成为全球信赖的“中国智造”品牌;大力培育“开放包容、互利共赢、以人为本、共创文明”的跨文化管理思维,以先进的文化推动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为世界发展进步做出贡献;大力强化“尊重人、培养人、激励人、成就人、幸福人”的员工管理理念,构建员工与企业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价值共同体”,打造“幸福奋进型”企业……

      峰会已圆满结束,但是中国企业、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以及全国企业文化建设们的企业文化新长征路才刚刚启程,让我们弘扬长征精神,带着使命与责任、带着光荣与梦想继续前进,为我国企业在第四次工业革命大潮中扬帆远航、再创辉煌努力奋斗!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

本会新闻|中外企业文化峰会|学术论坛与班组论坛|民营文化论坛|传媒与品牌年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1778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980          技术支持:北京网站建设原创先锋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