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儒商》文集——第一章 在大洋彼岸回首:踏平坎坷成大道


2015年2月18日,农历甲午年大年三十。

这一天,本是辞旧迎新阖家欢聚的日子,承德北雁集团董事长王立东却远离祖国家乡和亲人,置身太平洋彼岸夏威夷群岛——大岛——一个整洁幽静的宾馆里。

年前,他报名参加国内著名咨询培训机构思八达的“三弦智慧”课和“高级讲师班”。虽说学费不菲,但是有着“秒哥”之称的国内培训第一人刘一秒老师的课,他还是有些偏爱,乐于聆听的。他非常认可“秒哥”说过的这段话:

生命的体验各种各样,大致可以分为五个层次: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拜个师傅,拜个师傅不如自我省悟。当五个层次融会贯通,智慧便油然而现。

此次到美国来,既是行万里路、名师指路,也是阅人无数——与同学交流探讨,自我省悟的绝好机会。因此,尽管不能与家人一起共过团圆年,多少有些遗憾,但是与名师益友一起朝夕相处,谈古论今,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还是感到非常值得,非常有意义。

“三弦智慧”课他已经听过五次了,游学足迹遍及英国、美国、肯尼亚、沙特、泰国。这次来夏威夷,伴随着热浪蒸腾的火山,翠绿葱茏的椰林,深邃神秘的山谷瀑布,色彩斑斓的科哈拉海岸,聆听着循循善诱的天籁之音,境界在不知不觉中一点点提升,真有一种“站在月球看地球,站在地球看人生”的洞彻和感悟。

椰林梢头上的斜晖渐渐隐去,紧张愉快的一天结束了。此刻,远在大洋彼岸的家乡正是“爆竹声中一岁除,东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幸福时刻,身处异国他乡的王立东,50多年来头一次在外面过春节,心中充满了对亲人、朋友、同事的思念。

清风徐来,海浪阵阵,将他的思绪带到了大洋彼岸,带回了遥远的家乡。

王立东的老家在河北承德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朝阳地乡。这里距克勒沟镇(老“县衙”所在地)13公里,距围场县城60公里,交通便利,经济相对发达。撤区并乡前属于“三区”,乃人文荟萃之地。前些年,县“四大机关”领导很多都是“三区”出来的;改革开放后,率先经商、稳扎稳打、渐成气候的围场县城两大商家——北雁和福满家,其创始人也都是“三区”人。这也印证了“人杰地灵”这句老话。

关于自己的家世,王立东的父辈有过一段讲述,后来写进王氏家谱《千枝一本,万流同源》中。

我王氏一支祖居山西太原。曾祖父王昆,曾祖母王欧氏,育有三男一女,即祖父王凤生,二祖父王凤林,三祖父王凤岐,和一位祖姑奶奶。

清末民初,迫于生计,举家辗转口外,经赤峰奔围场。时三祖父五岁,祖姑奶奶三岁,是曾祖父一副箩筐挑来的。途经猴头沟时,全家人粒米皆无,陷入绝境。万般无奈,以半升米、俩豆包的价钱将三祖父卖给他人——虽说后来又将其赎回,也足见当时境况之窘迫。

在围场,先找到大西沟张姓亲戚。张家是财主,不说不认亲,但只接济了半升米。刚强的祖奶奶见状急了,一怒之下将米撒到地上,昂首离去。后来,投奔到朝阳地老于家,安顿在一间场院屋里,靠父子数人砍柴卖柴为生。

慢慢站住脚后,祖父哥仨也渐渐长大,开始分家另过。不幸的是,三祖父家失了一把火,三间草房烧剩一间,将三祖父活活急疯了。

祖父、母一生勤劳,颇能吃苦,可惜积劳成疾,五十多岁就双双离世,相隔不过百日。身后留下三男二女,即父亲王珍,行二,七岁;大伯父王信,十六岁;三叔父王武,另有一位姑姑。幸亏大伯父能干,脑瓜活,挑着担子走乡串户卖花丝线,奋力养活一家人。后来父亲长大了,做小本生意,贴补家用,日子才渐渐好起来。

父亲王珍,母亲王王氏,辛辛苦苦养育我们兄妹七人:长子王省祥,次子王省民,三子王省玉,四子王省强,女儿王桂霞、王桂琴、王桂芬。

回首家族创业史,确实艰难困苦,异常艰辛。好日子来之不易,值得珍惜,这是子孙后代应该永远记取的。

王立东的父亲王省祥是家中的长子,很早承担起家庭的重担。他没上过一天学,但头脑灵活,务实能干。16岁当家,独当一面,还担任过多年的生产队长、乡工商业主任,是当地砩石矿、玛瑙加工厂、纸箱厂、水泥厂等乡镇企业的创始人。这种敢闯敢干的做法,对王立东自强不息、刚毅果敢性格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中国人民经历了难以忘怀的三年自然灾害(当然也有人为因素),饥饿夺去了很多人的性命,也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和伤痛。王立东就出生在灾害过后的1963年,家境状况可想而知。伴随着贫困、节俭、挣脱与抗争,王立东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当时父亲认准了一个理,即便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读书,要通过获取知识来改变子女们的命运。带着父辈的嘱托和期望,他走进学校,刻苦读书,从小学到中学,从初中到高中,尽管没有离开村小、村中和社中,但是丰富多彩的学生生活,日益强壮的身体与日益增长的知识,还是使这位农家子弟得到了良好的启蒙和宝贵的锻炼。据熟悉他的“发小”、同学回忆,学生时代的王立东很有组织、表演才能,唱歌、说相声、写写画画,样样在行,在学校各项活动中是活跃分子,人送外号“大能人”。

转眼到了1981年,这时候“文革”的噩梦已经过去了五年,王立东的家境也有了一些改善,用他的话说,应该够得上“富农”了。如果他能考上大学的话,家里是会供他继续读书的。然而,天不遂人愿,这一年高考他仅以几分之差遭遇“落榜”。带着遗憾和不舍,他不得不回乡务农,但是一颗渴望求知的心并未泯灭,强烈美好的“大学梦”还像顽强的种子一样深深地埋在他的心底。

高考落榜并未使王立东意志消沉,相反却成了他发愤图强的动力。

回乡以后,他务过农,当过铁路工人,开过饭店,干过“赤脚医生”,学过裁剪,“赶圈集”卖过布匹、服装------全部家底来源于600元钱,那是他“偷师学艺”,靠印文化衫积攒下来的原始创业基金。

这样的拼搏持续了两年,王立东成了村里少有的“万元户”,那时候他刚二十出头,说是春风得意、“少年才俊”一点也不为过。

更为高兴的是,这期间他找到了自己的终身伴侣——韩景华(现为北雁集团副董事长)。

说起来,王立东和韩景华同住一个村,又是小学、高中同学,两家家境虽略有差别——韩家是单职工,条件好一些,但乡里乡亲的,处得很好,加之王立东精明能干,经过媒人的说合,韩家由韩母做主(此时韩景华的父亲已因病去世),最终答应了这门婚事。

能娶韩景华这样的媳妇,王立东感到三生有幸,因为她的聪明漂亮在十里八村是出了名的,她的善良贤惠在此后的岁月中也尽显无疑,她的秀外惠中、外柔内刚更成了王立东创业发展不可或缺的贤内助。“娶媳妇就像娶财神”——几十年之后,当王立东从某位培训老师口中听到这句话时,他内心的感触比其他人都更为深刻。对他而言,内心深处还憋着一句话,这就是“娶媳妇就是娶动力”!定婚之初,他就暗下决心:“一定好好干,干出个样来,让媳妇跟着自己过上好日子!”

此刻,浮想联翩的思绪犹如窗外的海浪,在一波又一波地涌动。   回忆的日历翻到了1987年。

那一年,王立东以围场“冒尖户”代表的身份出席承德地区“个体大户经验交流会”。会上他聆听了地区专员的讲话和各县先进代表的发言,学到了很多致富经验,加深了对党的富民政策的理解,像打了一针“强心剂”一样,劲头大增,决心甩开膀子大干一场。

思想的提升,眼界的开阔,使王立东有了一种“大鹏展翅恨天低”的感觉,他不再满足于在乡间一隅苦心经营自己的小服装厂和小商店,决心走出山村,进军县城,去开辟属于自己的更加广阔的天地。

说起来他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要在县城开一家属于自己的商店。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想法,当时却在家庭中引发了不小的震动。除妻子韩景华支持他,同意他走出去搏一下外,其他人都不同意他背井离乡到县城去瞎闯。觉得一没资金,二没熟人,三没经验,去县城经商“不靠谱,心里没底”。他的一位叔叔出于好心,害怕他脑瓜一热办傻事,苦口婆心地当面进行劝阻,让他打消去县城的念头。后来见劝说无效,又改成了训斥,指着他的鼻子说:“我看你还是好好想一想,克勒沟着不下你啦?围场街离了你不行?”

王立东清楚,亲人们的劝说,轻也罢,重也罢,都是为了自己好。他们是从苦日子里过来的人,觉得现在守家在地,经营着前店后厂的一个摊子,已经相当不错了,还折腾个啥呢?但王立东却不这样想,他有着更远大的志向。这不光是“为了证明自己是值得妻子爱与托付终身的人”,自己必须要有所作为;更重要的是“时势造英雄”,经过市里“群英会”的洗礼,他眼前树起了一批致富的标杆,他觉得同样是人,别人能做到的,自己也一定能做到,所以才下决心冲破“小富即安”的藩篱,义无反顾地要去县城闯一闯。

告别家乡的那个早晨,家里的气氛有些凝重。父亲沉着脸不说话,担心地在地下走缕。妻子帮他打点着简单的行囊,不时投来鼓励的目光。母亲煮了一锅香喷喷的小米粥,特意多炒了两个菜。

接过母亲亲手盛的小米粥,看看眼前默默无语的亲人,真的让人热泪盈眶。他下意识地控制着自己的情绪,不想让父母担心、伤心,强忍着眼泪说:“爸、妈,你们放心吧,我会干出个样来,让大家看看的!”就这样,带着憧憬和梦想,带着决心和信念,25岁的王立东告别家乡和亲人,登上了从赤峰开往围场县城的班车,迈出了人生蜕变的最初一步。

来到县城的那天晚上,“辞乡别母”的情景仍在王立东的脑海中挥之不去。他有感而发写下一首打油诗:

    临行喝妈一碗粥,喝罢我出克勒沟。

    不图此生垂青史,莫把家乡老脸丢!

这首诗,抒发了他人生抉择时的真情实感,也表达了他背水一战的决绝和担当。

此时,自主创业的王立东,身上仅有5000元钱——这是他几年经商的全部积累。就凭这点资金,想在县城租门脸房开商店,又谈何容易?万般无奈之下,他想到了在地区经验交流会上结识的县工商局个体协会会长,并通过他联系上了当时围场县制鞋厂领导,以接收存货、缓交房租的方式,解决了场地、货物问题。随后又进了几千元的服装、布料、鞋帽等商品。

开业在即,商店还没有名字。做事讲究的王立东想起一个好听、响亮而有意义的名字,做一块豁豁亮亮的牌匾,让自己的商店在县城一亮相就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于是他请了当地一位很有造诣的书画家给自己帮忙,并从对方取的三个名字中,选中了“北雁”两个字。因为当时店面地处县城北部,大雁南来北往,志存高远,又有“鹏程万里”的寓意。

就这样“北雁”由此诞生,并最终衍生出了属于自己的“雁文化”,伴随着王立东的名字传遍了神州大地。

宋朝大诗人苏东坡写过一首诗: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是啊,人生的每一个经历,都会在大脑皮层中留下或深或浅的印记。当北雁商城走过20年不平凡的征程时,王立东策划编印了一本书,书名就叫《雁过留声20年》。书中《鸿鹄志在万里程》这篇文章,写的就是北雁的发展简史。后来很多人采访、报道北雁,在描述北雁的发展历程时,基本上都以这篇文章作为蓝本。2012年,这篇文章被收入团结出版社出版的《爱我所爱》文集中,内容略有拓展。

在这里,我们不妨做一个链接:

公元1988年,是粉碎“四人帮”后的第12个年头,也是我国推行改革开放的第10个年头。当时整个国家的形势真可谓机遇和挑战并存,生机与矛盾同在。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原则的指导下,埋藏在人们心底的发家致富的种子开始萌芽。土里刨食的农民已经不再老守田园,他们走出大山,开始在城里谋求立足发展之地。

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1988年5月4日,恰逢中国青年节,一个血气方刚、满怀理想的青年人,在围场县城挂起了一块“北雁综合商店”的牌匾,点燃了喜庆的爆竹,开始了他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的漫漫征途。

店址在县城二道街石桥上制鞋厂旁边,铺面是租来的,整个营业面积不过50平方米,流动资金满打满算也就是5000元。经营服装、布匹、日用百货,还有制鞋厂自产自销卖不出去的一万多元的货底子。

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夫妻店”。王立东、韩景华既是老板、老板娘,还兼着会计、保管,同时也是进货员、售货员。小本买卖,惨淡经营,让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尝到了万事开头难的艰辛。

那时候,改革尚处于探索阶段。“家庭联产承包”让广大农民填饱了肚子,但简单地照搬“承包”的形式却未能使大大小小的国有企业起死回生。物质生产远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于是全国上下刮起了一股势不可挡的“抢购风”,围场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波及。人们像疯了一样,见东西就买,最先是火柴、食盐、洗衣粉、肥皂,到后来发展为衣服、布匹、粮食……那一阵子真邪了,“商店进啥卖啥,只恨本钱少,进不来货。”这样的情形持续了几个月,“抢购风”才渐渐地平息下来。受畸形市场的拉动,开业第一年,北雁综合商店的货存量由当初的不足两万元增长到了10万元。初战告捷,一颗悬着的心落了地。高兴之余,他们又谋划着更大的发展。

1989年前五个月,经营形势比较平稳。谁知发生了“六·四事件”,对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人们传说参加动乱的主要有“三种人”,一种是劳改释放犯,一种是社会闲散人员,还有一种人就是个体户。听到这样的传言,让王立东经商的信念发生了动摇。为了给自己寻一个退路,他迅速转向,到一个国营企业应聘,当上了某服务公司的经理。商店的事交给妻子去经营,摊子大了,又多了国营公司的几个员工。就这样“亦公亦私”地干了一年多,看看党的富民政策并没有变,仍一如既往地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他才又回到北雁综合商店中,决定甩开膀子,大干一场。

就在王立东夫妇齐心协力,苦心经营,小商店顺风顺水稳步向前发展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丢货事件,犹如晴天霹雳,几乎使他们遭受没顶之灾!

1990年9月20日,这是一个让王立东永难忘记的日子。这一天围场县十几家个体户联合雇车去石家庄进货,按着惯例,货装好后,返程时要有一个押车的。因为王立东在容城还要拉货,押车的任务就落到他身上。在容城装完货,天就渐渐地黑了,为了节省费用,他们需连夜往家赶。万没想到还没出容城境内就遇到了扒车的,盗贼神不知鬼不觉地割断了大绳,卸下了货物。等到车上人发现时已经晚了,虽然追回一部分货物,但大部分货物已经无影无踪,全部损失高达6万多元!

6万元搁在现在不算什么大数字,但在当时却几乎是北雁综合商店的全部家底。

美好理想瞬间化为泡影,几年奋斗一夕付之东流。面对飞来横祸,王立东心如刀割。他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又不得不面对现实。出事以后,人们议论纷纷,说啥的都有。更为痛心的是,看到自己“一贫如洗”,原先支持自己的亲戚朋友如今也不支持了;很要好的商业伙伴,出于一己私念,无端夸大丢货数量,尽量往多报损失;甚至再进货别人都不愿意跟着去,说你不吉利……

目睹这种种世相,王立东的心在滴血!他默默忍受着,凭他的性格,又不愿向命运低头。他四处奔波,投亲靠友,东抓西借,抱定自己受损失不让商业伙伴受损失的坚定信念,很快将货款全部赔付给了大家。

值得欣慰的是,在自己遭受丢货打击的非常时期,妻子韩景华给了他莫大的支持。那天回到围场,俩人一见面,韩景华红着眼睛问:“损失了多少?”王立东回答:“五六万。”面对如此重大的损失,韩景华没说一句抱怨的话,相反却安慰他说:“没关系,门市的家底折腾折腾够赔的。咱们年轻,从头再来!”一句话说得王立东热泪盈眶,心里热乎乎的。

令人感动的还有那些朴实憨厚的员工。他们虽然不善言谈,只是默默地做一些该干的事,但从他们善良的眼神中可以看出同情和支持。腿脚有点残疾的耿占祥,老家是赤峰小牛囤的,人很老实,也很聪明,更富有同情心。在处理丢货的那些日子,他跑前跑后,帮助照看剩余的货物,还帮助排解那些胡搅蛮缠、逼着要钱的人。

那年春节,因为心情不好,同时也怕商店再发生意外,王立东决定自己留下看门,不回克勒沟老家过年。春节前一天,耿占祥找到王立东,扑通一下跪倒在地上,说:“大哥,我求你个事,这些年你对我不错,教我学裁缝手艺,帮我张罗媳妇,我没啥报答的,今年过年就让我给你看门吧!”常言道“患难见真情”。虽说这事已过去了二十多年,耿占祥也早已回赤峰老家了,但这份人间真情,王立东却时刻记在心里!以致成为后来企业壮大后,他关爱员工、回报社会的一个鲜为人知的诱因。

那年冬天,成了王立东人生中最难熬的一个冬天。丢货的阴影和压力在他心头挥之不去,一些人的冷言冷语、落井下石令他不寒而栗,员工们走的走散的散,最少时身边只剩下四个人,情绪也很低落。在一个雪花纷飞的夜晚,王立东用自行车带着小女儿碾着积雪往家走。听着耳边呼啸的寒风,看着路旁人家窗口透出的带着暖意的灯火,一时百感交集,忽然迸发出创作灵感,很自然地按照当时流行的《人在旅途》的曲调哼唱出一首自己填词的新歌:

小小北雁也有一首歌,

爬山越岭趟大河。

按照自己的方式活,

北雁造就我性格。

人生之中各为其所,

你是你来我是我。

若没有奋斗与拼搏,

哪有繁荣与红火。

张王李赵众人说,

一身正气永不脱。

虽然我们曾有过错,

知错何须常悔过。

我不怕旅途孤单寂寞,

潇洒人生舞伴歌。

这首《北雁之歌》,后来成了激励员工乐观向上、永不言败、迅速走出丢货低迷状态的“主题歌”。

“祸兮福所伏,福兮祸所倚”。按着辩证的观点看,坏事有时候可以变成好事。丢货事件使王立东看透了很多人;同时,由顺境到逆境,也使他的头脑更清醒。此后几年,逐渐还债,在流动资金紧缺的情况下,他开动脑筋,煞费苦心地抓特色经营。本钱少,就经营毛线,按他的话说,毛线起堆,能撑门面,花红柳绿地看着还新鲜。紧接着经营衬衣,也因为衬衣进价低,销路好,不致于压本钱。当时在围场街专营毛线、衬衣的商店还就北雁一家,就是凭借调整经营策略,突出经营特色,经过稳扎稳打的三四年时间,北雁综合商店又恢复了元气。

站稳脚跟之后,王立东又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1994年开“贵族商店”,1996年办“花卉、书画艺术展”,1997年建“名人商社”,1998年建“妇儿专业商店”。几乎年年都有新举措,月月都出新点子,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更新经营理念,调整经营定位,顺应时代潮流,提高经济效益。这期间,北雁的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员工人数不断增多, 更为可喜的是淘到了宝贵的第一桶金,完成了百万元原始资本积累,为此后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1999年是北雁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这年春天,北雁与县文联、县诗词楹联学会等单位联合组织了“99北雁杯楹联大赛”;9月上旬策划出版了围场报刊教师节专号,免费向全县中小学发放3万份,极大地扩大了北雁在全县的影响。

10月1日,伴随着国庆50周年的隆隆礼炮,租用五金二、三楼开办的“新北雁商城”宏张开业,标志着北雁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

事先在租用五金大楼开办“新北雁商城”上,北雁决策层曾有过一番争论。有人认为“五金地利不行,横街以北不发市”。也有人认为“五金占一楼,我占二、三楼,对经营不利,因为围场人没有上楼买东西的习惯。”客观地说,这些人的担心都不无道理。但王立东觉得北雁发展了,急需扩大规模,就像孩子长大了,再让他穿小时候紧绷绷的衣服,肯定会影响生长发育。租用五金大楼尽管有不利因素,但其最大的优势就是有规模,营业面积一下子从200平方米猛增到2500多平方米,那感觉绝对让人耳目一新。至于位置、楼层高等不利因素,“酒好不怕巷子深”,可以通过扩大宣传来进行弥补。就这样,王立东力排众议,果断决策,很快与五金公司签订了租赁合同。

开业那天,粉刷一新的五金大楼披上了节日的盛装,五彩缤纷的小旗在楼与楼之间搭起彩色长廊。商城门前秧歌队、锣鼓队载歌载舞,热闹非凡。光单位、个人赠送的花篮就有230多对,花枝招展地摆得里三层外三层。人们摩肩接踵,抢着到新北雁商城看新鲜,同时都对新北雁商城的商品力、服务力感到震惊。据统计,开业那天的人流量足有3万人以上,这是围场商业史上一项破天荒的记录!

恰巧,那天也是国营单位百货交电城开业的日子。县“四大机关”领导参加完那边的剪彩,又顺便过来看新北雁商城。见那边冷冷清清,这边热热闹闹,巨大的反差,反映出了人们对个体私营经济的看法发生了根本的转变。目睹此番变化,令当时的县领导大发感慨!同时也坚定了他们加大改革力度,大力支持发展私有制经济的决心和信心。

借着新北雁商城开业的东风,北雁在经营策略上悄悄地发生着改变。在规模扩张的同时,他们更加注重内部管理,更加自觉地注重借助文化的力量。2000年举办了首届“文化购物节”,通过文化活动面向大众拓展市场,拉近同顾客的距离,逐步消除过去办“贵族商城”时留下的“贵族商城商品贵”的固有观念,重新确定了“品牌化经营,大众化价格,发挥特色优势”的定位。同时着手规范化管理,实行目标责任制,与相关部门签订了目标责任书。着眼商城中、高层干部的选拔和福利待遇的提高,做出了《北雁商城关于评选高级职员的决定》。评选标准概括为“六看”,即看人品,看贡献,看责任心,看上进心,看工龄,看能力。对评选程序、相关待遇做了明确规定。此项决定的出台,对稳定员工队伍、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后来,人们在总结北雁发展史时,曾有这样的记载:

“2000年至2003年期间,新北雁商城三年迈出了三大步:实现了扩建装修后的楼楼相通、四楼相连的整体构想,完成了增开特色超市的新跨越,全资购买了围场五金大楼,并进行了连续的改造扩建,奠定了今日北雁壮观宏大的基础” 。

说到2003年竞拍围场五金大楼,确实值得大书特书。当时五金公司破产,五金大楼挂牌竞拍,参加竞拍的人很多,预计成交价非常高。买还是不买?北雁决策层的意见再次发生分歧。一部分人认为超过280万元不能买,原因是我们资金有限(当时只能拿出100万元),过多地借贷款,利息压力太大。有人算了一笔账,以借200万元贷款为例,一年利息就20多万元,而我们租用五金大楼的年租金才10万元,所以提出了“买不如租”的观点。这一部分人占绝大多数,而坚持要竞拍的只有王立东一个人。为了说服大家,取得一致意见,齐心协力地投入到竞拍当中去。他召集大家开会,统一思想,分析买与不买的利弊,指出了大家忽略掉的一个事实——我们现在属于“借地谋生”,假如大楼被别人买去,不租给我们,我们将失去生存的条件。通过这样一分析,大家看清了问题的严峻性,原先主张“买不如租”的“保守派”也成了竞拍的有力支持者。3月25日的竞拍会,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报价声和跟价声彼落此起,各不相让,竞拍价由250万元一路飙升,很快突破了300万元。此时的王立东胸有成竹,频频举牌,紧追不舍,志在必得。经过惊心动魄的136轮竞价,对方实在坚持不住了,只好忍痛放弃,随着竞拍锤“咚”的一声重重敲下,北雁商城以335万元的竞价最终获得了五金大楼的购买权。

成功竞买五金大楼是北雁商城自身实力的展现,也是北雁“掌门人”王立东决策能力和超人胆识的具体体现。它谱写了一曲北雁人知难而进、敢打必胜的赞歌;也为后来向丰宁进军,竞买丰宁原汽车站积累了宝贵经验。

也是2003年,王立东在全省企业文化交流会上结识了一位对此后北雁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物,他就是黄骅信誉楼董事长张洪瑞。

“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会议间隙,短暂的接触,王立东便认定对方的企业文化和自己所追求的企业文化内涵接近,彼此有共同心声;尤其是在为顾客创造满意、追求企业和谐上更是惊人的相似。而信誉楼建店比北雁早,管理体制科学、系统、规范,有很多值得北雁学习的地方。

见贤思齐。从那以后一年之内王立东六上信誉楼,多次同张洪瑞促膝长谈,对信誉楼进行全面的考察,虚心求取真经。他的真诚令张洪瑞大为感动,彼此达成了互相尊重、携手并进的“战略伙伴”关系。

2004年在借鉴信誉楼经验的基础上,有着5000平方米营业面积,230余名员工的北雁商城开始了大张旗鼓的内部改革。

首先,从细化管理机构入手,层层制定了岗位责任制,极大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在抗击“非典”的日子里,北雁人众志成城,临危不惧,确保了特殊时期日用品的供应,为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年底召开“先进表彰大会”,评出25名功勋员工、40名优秀员工,为全体员工树立了标杆。

2004年7月进行“柜组细化”,将改革前的6个柜组扩展为37个柜组,下设柜组主任,配备记帐员。在财务管理方面,增加了财务人员,借鉴《商场知识手册》、《企业管理》中的成功经验,整章建制,由粗放管理到科学化管理,强化了财务监督的制约性,堵塞了挪用资金、重复报账等管理漏洞。这样一来,财务日清月结,严谨规范,通过账面分析经营状况直接了当,管理者随时能掌握进货底价、库存多少、毛利率的上下浮动比重、应收应付款往来、流动资金运转等一系列事关企业成败的第一手资料,保证了企业决策的科学合理性。

可以说,企业内部改革为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是北雁商城稳定健康发展的“助推器”。

在北雁商城改革上,信誉楼人给予了无私的帮助。2004年8月由张建港总经理带队的第一批信誉楼人入驻北雁,协助指导北雁商城深化细化内部改革,帮助调整商品布局、完善制度建设、培训中层干部的执行力、补充新品名牌、丰富丰满商品,使北雁商城的管理能力和经营能力得到了普遍的提高。

也就是从这时起,北雁的管理体制再度进行调整。调整后,由王立东任董事长,韩景华任副董事长,先后聘任苏桂英、张桂侠担任围场北雁商城总经理,形成了两室、五部的管理格局。后来又增设了楼层经理,成为连接柜组和科室的纽带桥梁。这种管理体制一直沿用至今,在北雁经营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影响深远的“文明信誉工程”,也是从2004年9月份开始实施的。

为了把“明码实价,合理退换”的口号变为实际行动,商城专门成立了“退换货接待处”,认真妥善地处理柜组想解决而解决不了的问题,全心全意替顾客着想,为顾客服务,切实让顾客从“文明信誉工程”中得到实惠。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改革为北雁发展扫清了障碍,增添了活力,注入了动力,使北雁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健康稳定的发展轨道。在局外人看来,北雁应该歇一歇、缓一缓了。然而有着远大志向的董事长王立东想到的却是“但有进兮不休止。”他以战略家独有的眼光把发展触角伸向了更广阔的围场周边市场。

新世纪之初,他也曾做过探索性的试验,在承德市开过一个“男人世界”。结果由于规模小、缺少竞争力,在中等城市很难做大做强,不久便急流勇退。但是这次实践也有一个好处,就是让王立东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发展优势不在中等以上城市,而是在县城以下的城乡结合部,自己的服务对象就是工薪阶层和普通老百姓。正因为有了这样明确的发展定位,2005年,当有了竞拍丰宁原汽车站土地使用权的发展机遇时,他才能够牢牢地抓住,没让它与自己擦肩而过而留下永久的遗憾。

当然,进军丰宁竞拍丰宁汽车站的土地使用权是对董事长王立东决策能力的又一次考验。880万元的价格不是一个小数字!即使借贷款也得有人借给你。面对巨大的资金压力,还有对人员储备不足的担忧,王立东也犹豫过。但是他想到“铁人”王进喜说过的一句话:“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他想:人要敢于自我加压,自我超越,要敢于“拉饥荒创业”。当年毛主席去安源,就带着一把雨伞,依靠当地工人阶级,干成了一番大事业。我们进军县外市场,也完全可以实行“本土政策”,通过外派骨干力量为辅,培训当地员工为主,撑起一片新天地。思路理清之后,他积极行动,多方奔走,采取分步借贷、转移支付、丢卒保车等一系列灵活机动的策略,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既成功地竞拍到了丰宁原汽车站的土地使用权,又保证了大楼的正常开工建设,同时还为新楼开业积攒了必要的流动资金。

整个运作过程,环环相扣,滴水不漏,显示了“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高超技巧和宏大气度!

丰宁北雁商城是目前承德范围内单体经营规模最大、经营品牌最丰富的综合商城,属丰宁2006年十大重点工程之一。在丰宁县委、县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北雁上下的共同努力,一边开工建设,一边着手招聘员工进行岗前培训,各项工作进展得异常顺利,创造了当年开工当年开业的奇迹!

新建成的丰宁北雁商城地处丰宁县城的黄金地段,占地近9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分为地上三层和地下一层,总营业面积1.6万平方米,总投资3500万元。整座大楼气势宏伟,巍峨壮观,成为丰宁县城一道亮丽的风景。

2006年12月9日,经过半个多月的试营业,丰宁北雁商城万事俱备,在商城门前举行了隆重的开业庆典。一时间群贤毕至,胜友如云,在喜庆、欢快、热烈的气氛中,市商务局领导、丰宁县“四大班子”领导同北雁商城董事长王立东一起为新商城落成开业剪彩,标志着北雁商城走出围场,进军八县三区市场,迈出了跨区域连锁经营的第一步!

王立东董事长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的胸怀有多大,事业就能够做多大。”作为北雁商城的领头雁,他睿智的目光始终盯着远方。

2009年金秋时节,当机缘来临之后,北雁又在长城脚下觅到了新的商机——经过98天紧张的租赁、装修、招工、培训、备货、试营业------克服了重重困难,在总部先遣人员的带领下,搭班子,建队伍,定战略,2010年1月9日,北雁第一家股份制企业“滦平北雁商城”横空出世,展现在滦平人民面前。由于严格执行“文明诚信,合理退换”的经营原则,给滦平的流通领域注入了新的生机,在滦平大地刮起了一股“北雁风”。一时间街头巷尾都在谈论北雁,北雁的人气直线上升,迅速打开了局面。

出于发展需要,此后两年,滦平北雁商城边营业边扩建,营业面积累计增至1万多平方米,员工发展到690多人,随着干部员工素质的不断提高,绩效也稳步上升,形成了围场店、丰宁店、滦平店三足鼎立的全新局面。

2011年,注册北雁汇聚咨询公司,着手筹建北雁商学院,开始运作与河南建业的合作项目。靠软实力,挣硬头货,挺进北京,逐鹿中原——北雁又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因为“大船理论”的缘故,王立东也喜欢称自己为“老船长”。  

此刻,我们的“老船长”正躺在夏威夷群岛一个美丽的海滨宾馆中。他的脑海中或许闪现过《军港之夜》那优美的旋律:“年轻的水兵头枕着波涛,睡梦中露出甜美的微笑。”因为他的脸上分明带着微笑,正视通万里,思接千载,畅想着“中国梦、家乡梦、北雁梦、我的梦”这幅壮丽宏伟的蓝图。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

本会新闻|中外企业文化峰会|学术论坛与班组论坛|民营文化论坛|传媒与品牌年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1778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980          技术支持:北京网站建设原创先锋

关闭
关闭